受益网

中山大学|毕业证|sf2

2019-04-11 17:55   人气:  

中山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中山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首批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正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1-3]。

0

中山大学

sun yat-sen university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简称“中大”,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是中国南方科学研究、文化学术与人才培养的重镇。[1]

中山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首批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正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1-3]

学校有1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领域数量位居国内高校第2位,其中有14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5%,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1%。在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33个参评学科有16个学科进入水平排名前5,32个学科进入水平排名前10。[1]

现有院士(含双聘)20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19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6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2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70人,历次主持“973”项目和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20人次。[1][4]拥有10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经济管理等多个本科专业通过了国内、国际认证。学校现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1]

创办时间

1924年(甲子年)

属性

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 |全国重点大学|珠峰计划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类别

公立大学

知名校友

丁颖,许宁生,林若,彭清华,黄华华,何冲,马薇薇,梁维东

学校官网

http://www.sysu.edu.cn

中山大学。。1954年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与华南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华南医学院,是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1956年华南医学院改名为广州医学院。

1957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61年被定为卫生部属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

1981年成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

1985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山医学院改称中山医科大学。

中山大学原中山大学

格致书院

中山医科大学历史图片(4

广州格致书院是十九世纪中国著名的教会学校,由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医生1887年创办于广州,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

1907年该学校改为岭南学堂,开设了医科。后来该学校成为岭南大学,而其医科成为圣约翰大学的一部分。

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是美国友好人士在广州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1927年收归中国人自办。岭南大学建校之初,校址几经变迁。先从沙基金利埠到四牌楼福音堂、花地萃香园,1900年又迁往澳门,

中山医科大学

1904年,将永久校址设在距广州城东南十里的康乐村。

此后,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岭南大学,又于1937年南迁至香港,1942年北上至韶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岭南大学得以重返康乐。

国立中山大学

1924年2月邹鲁接管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法科大学两校之后,即于当月24日召集三校学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举行大会,会上宣布筹建国立广东大学,并报告了筹备经过和进行计划等。3月3日,广东大学召开首次筹备会议,着重讨论并通过了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组织大纲。为保证筹备工作的开展和国立广东大学的顺利开办,孙中山亲自动手筹措资金。1924年6月9日,孙中山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

中山大学历史沿革

1924年6月21日广东大学举行校长就职和学生毕业典礼,孙中山委托总参议胡汉民代表大元帅在会上宣读了训词:“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

国立广东大学定于1924年9月15日正式上课。当时,学校并没有举行开学典礼与成立典礼。后又经校务会议复议,将开学典礼及成立典礼日定于1924年11月11日这一日,也就成为国立广东大学的校庆日。

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设医科。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

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学长,郁达夫任英国文学系主任。

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最高学府。

1926年8月17日,国民政府下令改校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广东大学改名后,国内出现多所以“中山”为名的大学

国立广东大学钟楼

,如武汉、杭州、南京、上海、兰州、西安等地。1928年2月间,以蔡元培先生为院长的大学院有鉴于此,决定除保留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以资纪念外,其余中山大学均改为所在地方名。

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被聘至中大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

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1931年,改文、法、理、农、医科为学院。先设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四系,校址暂定于文明路,第二年迁往石牌新校址(即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校址内)。

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之一(是中国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1938年,设师范学院,理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迁至云南澄江,1940年迁回粤北坪石。

1945年,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1947年设置体育系,袁浚从武汉大学被聘至中大任体育系主任。

中山大学

国立中山大学校门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文理院系与岭南大学文理院系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入主原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1952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中山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调出,组建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天文系由赵却民教授率领调往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陈国达教授率领全系师生49人调去湖南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哲学系由系主任朱谦之教授率领前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由人类学系主任杨成志教授率领调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分别于1952年10月16、17、20日前往南京、长沙、北京等地报到。

新组建的中山大学校区由石牌迁至原岭南大学校址。中山大学原石牌校址,迁入了新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等学校,中山大学原百子岗校址,兴办华南医学院。

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大会

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调整后的新的中山大学,设有中文、外文、历史、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财政、金融、会计、贸易、企业管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等18个系, 另有俄文、会计、金融、企业管理4个专修科,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植物等3个研究所。

1953年7月开始第二次院系调整。

中山大学的财经、政法各系分别调至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等院校。同时对图书、仪器、设备等进行了调配。中山大学图书馆原藏有前华南联合大学及广东法商学院所藏财经政法图书资料,全部调配给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

1954年,将全国惟一的语言系由中山大学调整到北京大学,语言系主任王力教授带领全系师生48人整体迁出。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划归中国科学院管理(现华南植物园)。同时将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东法商学院(现广东财经大学)等院校部分有关科系师生调至中山大学。

1981年,成为中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

1987年12月,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

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序列。

2001年1月,进入国家“985工程”序列。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

2001年12月,首批获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7]

2010年11月,中山大学医科成为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共建高校医学院。[8]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9]

2015年11月3日,中山大学与深圳市政府举行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这标志着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正式启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选址深圳市光明新区,校园占地面积约 5000亩,是中山大学的主体校园之一,形成“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10]

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a类建设高校。[11]

2017年10月25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8年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发布,中山大学位列中国第八。[12]

2018年1月,为进一步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全面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中山大学成立了中山大学人文学科发展委员会和中山大学社科学科发展委员会[13]。

2018年7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十三五”期间新增8所共建高校,中山大学位列其中。[14]

2018年8月,学校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15]

2018年8月31日,中山大学宣布正式成立农学院。[16]

2018年11月,中山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5]

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7]

中山大学办学条件

中山大学院系设置

直属院系[18]

广州校区
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外国语学院
管理学院(创业学院)岭南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中英国际海事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资讯管理学院
传播与设计学院心理学系艺术学院博雅学院
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逸仙学院
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国家保密学院网络安全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山医学院
光华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
体育部
珠海校区
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历史系(珠海)哲学系(珠海)旅游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金融学院国际翻译学院数学学院(珠海)
大气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
物理与天文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深圳校区
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深圳)药学院(深圳)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材料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智能工程学院
农学院生态学院

附属医院[19]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二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珠海)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深圳)

中山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04月,中山大学设有4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5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共19个领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1个。[20]

博士学位授权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特种医学、医学技术、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二级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核科学与核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特种医学、医学技术、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植物保护、草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学(二级学科)、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二级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二级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

专业学位授权点:

临床医学博士、口腔医学博士、工程博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会计硕士、教育硕士、翻译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社会工作硕士、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审计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应用心理硕士、艺术硕士、工程硕士、体育硕士。

2017年9月,中山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1个[3],广东省重点学科37个(包括攀峰重点学科20个、优势重点学科17个)。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哲学工商管理数学化学
生物学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

截至2018年07月,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的最新统计,在esi数据库全部22个学科中,中山大学有19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入选学科数目居全国高校第2位。其中有14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5%,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1%。

数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
生物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植物与动物学计算机科学
环境与生态学微生物学农业科学免疫学
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与行为科学材料学
社会科学总论地球科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
注:根据esi2018年07月统计结果

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第三轮全国高等院校学科评估中,按学科水平计算,中山大学有16个学科进入前5,32个学科进入前10。参评学科分数及排名如下:

学科名称评估得分全国排名学科名称评估得分全国排名
生态学861考古学767
工商管理872世界史7512
哲学873化学8210
临床医学854地理学798
社会学824大气科学696
中国史845护理学768
物理学796外国语言文学7517
海洋科学744统计学7415
基础医学825心理学7115
口腔医学755地质学6912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835药学7610
公共管理835数学7616
马克思主义理论79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517
中国语言文学847环境科学与工程7421
生物学828软件工程7223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765法学7417
理论经济学799------------------------------
参考资料:[21]

中山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底,中山大学有专任教师369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167人,具有正高级职称1504人,具有副高职称1279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5人(含双聘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含双聘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1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6人、青年学者14人,“973”首席科学家(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1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8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29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获得者9名,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4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姓名学术专长当选时间所属学部备注
陈新滋主要从事手性催化配体和不对称合成研究领域的工作2001年化学部
计亮年主要从事生物无机化学研究2003年化学部
曾益新主要从事肿瘤学研究2005年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双聘
陈小明主要从事功能配合物与晶体工程研究2009年化学部
罗俊主要从事引力实验的精密测量物理研究2009年数学物理学部
张培震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地质研究2013年地学部
高锐主要从事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研究2015年地学部
石钟慈主要从事阵特征值的定位问题、有限元的理论、非协调元的收敛性等研究1991年数学物理学部双聘
徐至展主要从事光学光子学、激光、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研究1991年数学物理学部双聘
黄荣辉主要从事大气动力学研究1991年地学部双聘
孔祥复主要从事肿瘤系统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研究1999年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双聘
郑度主要从事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1999年地学部双聘
陈霖主要从事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研究2003年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双聘
许宁生主要从事真空微纳电子学研究2009年信息技术科学部双聘
吕达仁主要从事大气物理学研究2005年地学部双聘

中国工程院院士
    姓名学术专长当选时间所属学部备注
林浩然主要从事鱼类生理学及鱼类养殖学的研究1997年农业学部
林东昕主要从事肿瘤遗传研究2013年医药卫生学部
王复明主要从事基础工程设施安全维护理论与技术研究2015年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
孙玉主要从事战略兵器试验系统、军事战略通信系统研制工作1995年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双聘
谢立信主要从事眼前节疾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2001年医药卫生学部双聘

中山大学教学建设

培养目标

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

以“通识教育、大类教学、复合创新”的为本科教育观念,以“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求创新”的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特色。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坚持以提高质量、服务需求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培养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为着力点,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激发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完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推动硕博贯通培养,实施“优生优培”资助计划,推动课程训练和科研训练结合,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和创新性研究,大力提升博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培养学术精英;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行业实践和职业能力培养,培养行业领袖人才。

质量工程

截止2013年,中山大学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8门,拥有7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拥有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法学、经济管理、基础医学、临床技能、信息技术等;拥有医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拥有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拥有33家教学医院(含9家非直属附属医院)。

    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
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团队黎孟枫国际金融课程群教学团队陈平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吴承学实验生理科学教学团队王庭槐
中国近现代史本科教学团队桑兵法医学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赵虎
化学教学团队陈小明行政管理教学团队马骏
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性教学团队王金发外科学教学团队梁力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团队李萍

国家级特色专业
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人类学化学法医学护理学
行政管理工商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网络工程临床医学会计学预防医学
微电子学生物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软件工程生物技术

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教学基地
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经济管理法学信息技术物理学化学
生物学公共卫生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
数学分析生理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现代生命科学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
领导科学人体寄生虫学无机化学法医病理学细胞与遗传学实验
思想道德修养行政管理史学概论放射诊断学政府绩效评估
细胞生物学基础会计综合化学实验医学统计学实验生理科学
植物学药理学中国古代史旅游地理学牙体牙髓病学
有机化学中国近代史病理生理学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外科学
中国古代文学人体解剖学电动力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大学英语
国际金融公共关系学信息资源共享

教学成果

中山大学设立了“中山大学学生创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11年,在校学生在各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包括“挑战杯”全国竞赛优胜杯,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中,中山大学队共参加了62次亚洲区域赛,其中1次夺冠、2次获得亚军、13次获得季军,并且13次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国际决赛中取得1银3铜的成绩。2007年,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泉志同学因在业余天文搜索与观测中发现不少小行星而获得由国际行星协会公布的苏梅克近地天体奖;2009年,学校中山医学院郑智浩等同学的参赛作品《c—jun调控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决赛的最高奖项。2010年,学校“瀚潮创业团队”凭借“瀚潮生态净水项目”获得由教育部主办、昆山市委市政府承办的“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2011-2017年,学校医学院代表队连续七年(2011-2017年)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得特等奖4次,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

中山大学学校声誉

    学校排名
    榜单名次
2019金砖国家大学排名[22]13

中山大学学术研究

中山大学研究机构

截止2017年底,中山大学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临床试验研究中心、1个p3实验室、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7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野外台站、1个公安部重点实验室、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卫生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级登记实验室、35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70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9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8个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中山大学拥有1个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广东省重点智库、1个国家汉办重点基地。

 科研平台
国家级科研机构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家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amole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
数字家庭互动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口水利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半导体照明材料及器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物联网芯片与系统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临床医学分子诊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血管疾病诊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新药成药性评估与评价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rfid与物联网芯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粤港澳发展研究院[23]---
教育部重点科研机构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机器智能与先进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眼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肿瘤学与抗肿瘤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转化医学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热带大气海洋系统科学教育部粤港澳联合实验室[24]数字家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超算工程软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基因疫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南海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食品与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实验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卫生部重点科研机构眼科学卫生部重点实验室肾脏病临床研究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辅助循环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医药生物卫生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公安部重点研究机构视频图像智能分析公安部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止到 2018 年6月,中山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拥有纸质馆藏703.37万册(件)、电子图书210.35万册、电子期刊12.05万种、数据库738个、音视频资源21.32万小时。学校建成了规模庞大、国内领先的校园网,覆盖四个校园,互联网ipv4出口带宽21.52gbps,ipv6出口带宽1gbps;校园无线网已覆盖180栋楼宇,部署无线接入点约12000个。中山大学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calis) 华南地区中心, calis 数字图书馆基地,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cashl )华南区域中心,教育部 16 个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之一。[1]

学术期刊

序号期刊名称国际标准刊号(issn)国内统一刊号(cn)备注
1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issn0529-6579cn44-1241/n
2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0-9639cn44-1158/ccssci来源期刊
3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issn1672-3554cn44-1575/r
4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issn1001-7098cn44-1391/r
5现代临床护理issn1671-0275cn44-1570/r
6新医学issn0253-9802cn44-1211/r
7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issn1002-0152cn44-1488/r
8cancercommunicationsissn1007-1793cn44-1195/rsci收录,if 3.822
9眼科学报issn1000-4432cn44-1119/r
10器官移植issn1674-7445cn44-1665/r
11南方人口issn1004-1613cn44-1114/ccssci扩展来源期刊
12文化遗产issn1674-0890cn44-1649/g0cssci来源期刊
13南方经济issn1000-6249cn44-1068/fcssci来源期刊
14逻辑学研究issn1674-3202cn44-1649/ccssci来源期刊
15中华显微外科杂志issn1001-2036cn44-1206/r
16公共行政评论issn1674-2486cn44-1648/dcssci来源期刊
17现代哲学issn1000-7660cn44-1071/bcssci来源期刊
18中华肾脏病杂志issn1005-8001cn44-1217/r
19岭南现代临床外科issn1009-976xcn44-1510/r
20岭南急诊医学杂志issn1671-301xcn44-1539/r
21热带医学杂志issn1672-3619cn44-1503/r
22解剖学研究issn1671-0770cn44-1485/r
23中华胃肠外科杂志issn1671-8283cn44-1530/r
24现代计算机issn1007-1423cn44-1415/tp
25家庭医生杂志issn1004-6348cn44-1121/r
26gastroenterology reportsci收录,if 2.688
27艺术史研究cssci集刊
28中国公共政策评论cssci集刊
29管理学季刊cssci集刊
30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cssci集刊
31当代港澳研究cssci集刊

中山大学科研成果

2017年,学校科研项目到账总经费超过29亿元。近两年,学校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0项,居全国高校前5位;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年度项目立项数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均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期获资助项目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位。[6]

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5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应急项目等千万量级项目7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项;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0项;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9项。学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6项、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0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突出贡献奖共33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16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60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5项。[1]

截至2017年底,以中山大学为依托单位,已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8项,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9项,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研究项目14项;共有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40人次,农业部“十三五”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项目负责人2人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27人次。出版了《全元戏曲》、《全粤诗》、《叶名琛档案-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残牍》、《清水江文书》和《历史·田野》等丛书和著作。同时在《nature》、《science》、《cell》、《the lancet》等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一批高水平论文。[6]

中山大学合作交流

截止2017年底,中山大学已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243所院校签署了校级合作协议,开展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积极鼓励与港澳台高校及教育研究机构的短期交流项目。学校与20多个国际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开展实质性合作,例如:化学学院与诺贝尔奖获得者jean-marie lehn(杰-马里·莱恩)教授合作建立“中山大学莱恩功能材料研究所”、物理与天文学院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领导的ams合作体开展战略协作等。

中山大学已与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53所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本科交换或交流学习平台,不断拓宽本科国际化办学空间。

中山大学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合作建立了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2016年,学院获得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国际认证和欧洲工程教育认证(eur-ace),标志着学院办学水平已经达到了法国及欧洲的精英教育水平。2016年6月,学院荣获中法两国政府联合颁发的“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奖项。

中山大学共设立了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111 基地”8个,地理学国际化示范学院入选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试点单位。

中山大学毗邻港澳,与港澳台高校及教育机构交流密切。在校的港澳台籍学生逾千人,招生规模在内地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我校与港澳多所高校共建有十余个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其中与香港中文大学共建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更是香港首个获得卓越计划资助的人文社科项目。中山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于2016年11月正式成立粤港澳高校联盟,邀请三地共计28所精英高校入盟,搭建粤港澳高层次科研学术和人才交流平台,为国家及珠三角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高雄中山大学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校际合作发展长效机制。

中山大学文化传统

中山大学校训

中山大学校训为孙中山先生于1924 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校训词为“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

孙中山亲笔题写的中山大学校训

家经书《礼·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 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 问、思与立志的统一。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

中山大学校徽

中山大学校徽为圆形图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

中山大学校徽

,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为海棠式洞窗图案。洞窗图案以国立广东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为设计主体,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洞窗与大钟楼外观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内两边的树由大到小形成一个深远的空间,增强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中间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红棉花,意寓中山大学位于岭南地区。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条纵深大道,体现了中山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辉煌的历史进程。校徽通常为标准绿色,代表生命、发展、永恒,象征着中山大学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

中山大学校歌

中山大学校歌

中山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作词,陈洪作曲。学校为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倡导的爱国精神和亲笔提写的校训良好学风,并反映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与特点。广泛征求校内外各界人士,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变,对原歌词“国父手创 改为“中山手创”,将“三民主义”等四句, 改为“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将歌词最后两句改为“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白云山高 珠江水长 吾校矗立 蔚为国光 中山手创 遗泽余芳

博学审问 慎思不罔 明辨笃行 为国栋梁 莘莘学子 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 不息自强 发扬光大 贯彻主张 振兴中华 永志勿忘

中山大学校友之歌

中山大学校友之歌《山高水长》,由知名词曲作家、中山大学中文系78级校友陈小奇(代表作《涛声依旧》、《九九女儿红》《大哥你好吗》等)于母校建校75周年时所作,普遍被认作中山大学的第二校歌。在中山大学校友中广为传唱,是中山大学校友活动场合的必备曲目。

山高水长

陈小奇 词曲

你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讲了许多年

风里的钟楼,火里的凤凰,激扬文字的昨 天

你是一支美丽的歌谣,唱了许多遍

灯下的背影,清晨的书声,青春不老的容颜

山高水长,根深叶茂

上下求索,海纳百川

悠悠寸草心怎样报得三春暖

千百个梦里总把校园当家园

你是一座高高的山峰,矗立在南天

肩上的道义,笔下的风采,铸成民族的尊严

你是一条长长的大江,延伸到天边

甘甜的乳汁,芬芳的桃李,连接四海的眷恋

山高水长,根深叶茂

上下求索,海纳百川

悠悠寸草心怎样报得三春暖

千百个梦里总把校园当家园,总把校园当家园

中山大学吉祥物

中大“马丁堂守护神兽”石狮,是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从

中大狮

广州城内觅得并迁入校园安置的,在康乐园里已经默默伫立了近百年。作为典型的“南狮”,它口衔飘带、脚踩小狮、半蹲回首,隔着草坪,远望着钟荣光先生当年的宅邸黑石屋。

对应于校训的五只“中大狮”造型,还原了中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态:“博学狮”呈直立状,身着学位服,透出对学问的敬重与追求;“审问狮”灵动活泼作前扑状,回首四望,充满孩童般的好奇;“慎思狮”似在假寐静思,伏地不动;“明辨狮”正襟危坐,伸出右手食指像在怀疑指正;“笃行狮”造型则直接还原马丁堂前石狮的动作神情,从蹲姿变为站立,充满蓄势待发之感。[25]

中山大学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陈春声校长罗俊
党委副书记罗俊常务副校长孙冬柏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亚萍副校长李善民
党委副书记余敏斌副校长肖海鹏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骏副校长杨清华
副校长王雪华副校长(试用期一年)邰忠智、兰平

(参考资料:[26][27-28])

中山大学知名校友

领域姓名简介
政界林若原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杨泰芳原国家邮电部部长
曾生原广东省副省长、原交通部部长
曾宪梓原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卢瑞华原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省长
刘文杰原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
黄洁夫现任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正部长级),原卫生部副部长
黄华华十二届全国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原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省长
黄淑和原国资委副主任
蔡东士原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王秦丰现任国税总局副局长,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陈志荣原中央委员、中共海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徐少华现任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招玉芳原广东省副省长
王珣章现任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林雄现任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闫小培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彭清华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陈建华现任广州市人大主任、原广州市市长
黄龙云现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邵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陈敏广东省梅州市委书记
工商界方风雷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副总裁
曾宪梓金利来集团董事长
邹锡昌香港昌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许良杰前思科集团全球副总裁、新浪联席总裁兼首席技术官
邓国顺中国u盘之父、朗科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郑南雁7天连锁酒店董事长
戴小京财讯传媒集团执行董事
李琪阿里巴巴公司首席运营官
徐子沛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
林斌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裁
袁文辉polycom全球副总裁
刘志强广东香江集团董事长
谢振宇酷狗音乐创始人、总裁
人文科学界黄药眠知名文学家、诗人、政治活动家
詹安泰古典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和书法艺术家
岑麒祥著名语言学家
黄友棣台湾知名音乐家、作曲家
黄天骥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夏书章中山大学教授、“中国行政管理之父”
桂诗春著名外语学家、原广东外国语学院(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院长
黄建华原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
赖江基原暨南大学副校长
陈小奇知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
陈平原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陈敏生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万俊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何东平现任《光明 日报》总
黄灿现任南方日报社副社长、《南方周末》总
朱孔军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邢明现任天涯社区董事长
张异宾现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徐安龙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曾益新现任北京医院院长,原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许宁生现任复旦大学校长
洪翰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教授、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
自然科学界丁颖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中国稻作学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泽昭医学家、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涤新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沈其震医学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国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周立三经济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廷儒中国地貌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善欢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秉维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国达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
杨简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简浩然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蒲蛰龙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
莫伯治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耀祥水稻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黎尚豪中国科学院院士、淡水藻类学家
张作梅机械工程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骏美国科学院院士、心血管专家
江静波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院士
江元生结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叔华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启铿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席泽宗天文学家、天文学史专家、中科院院士
苏锵稀土材料与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庞雄飞昆虫学家、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钟世镇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浩然鱼类生理学、鱼类养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甄永苏中国工程院院士、微生物药物学、肿瘤药理学专家
李绍珍眼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梁栋材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度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春广半导体微电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许宁生真空微纳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罗俊引力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小明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帅志刚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
张寿武数学家、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
曾益新肿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凡凡内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寿阳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山大学校园环境

中山大学共有三个校区五个校园,总面积达9.305平方公里,分别坐落广州、珠海以及深圳。广州校区南校园占地1.208平方公里,广州校区北校园占地0.203平方公里,广州校区东校园占地0.989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571平方公里,深圳校区占地3.333平方公里。

广州校区南校园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510275)

南校区(康乐园)校园景观(7

占地面积:1.208平方公里

院系设置: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雅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通识教育部)、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逸仙学院、体育部。

北校区校园景观(5

广州校区北校园

通讯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74号(510080)

占地面积:0.203平方公里

院系设置:中山医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

[提醒] 除特别声明外,该内容由( 高中生受益网)发布,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  我顶 
  • 点击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