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网

外交学院毕业证样本

2019-04-02 18:22   人气:  

外交学院毕业证样本及介绍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外交学院创建于1955年9月,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倡议,经党中央、毛主席批准,在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的基础上成立的。周总理为学院亲笔题写校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元帅担任外交学院首任院长。2014年1月3日,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与外交部部长助理钱洪山共同签署了《教育部、外交部共建外交学院协议》。外交学院校徽外交学院(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是以服务中国外交事业为宗旨,培养一流外交外事人才的小规模、高层次、特色鲜明的外交部唯一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之一,是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设有研究生院,被誉为“中国外交官的摇篮”。。学校类型

语言

属 性

全国重点大学

中央部属高校

“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文化大革命”开始。学院的各级领导多被揪斗,正常的教学秩序完全打乱,教学工作被迫停止。全院除食堂还在开饭以外,所有机构全部瘫痪。

1967年底,中央决定派解放军进驻各高校“支左”。解放军进入外交学院后,经过一段工作,“造反兵团”宣布解散。

1968年8月22日,根据中央指示,“军宣队”和“工宣队”同时进驻外交学院。在“清理阶级队伍”的过程中,学院有近百人被关押批斗,他们的身心受到巨大摧残。

1969年,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外交学院被以“执行修正主义路线”为由停办。9月17日,外交部造反派以部党委、进驻政治部军代表和大联委的联合名义向中央提出《关于停办外交学院的请示》。10月27日,周总理被迫同意,将此报告付陈伯达、康生、江青、黄永胜、姚文元核批。随即,驻学院的军宣队在全院大会上宣布学院停办,全体师生下放江西五·七干校劳动。

1970年1月3日,下放办公室撤消,校舍、设备由解放军总政文工团接收,文书档案全部销毁,外交学院至此已不存在,在学院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令人痛心的一页。

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7年10月26日,原外交学院的教职工高云、刘力、周知、曲光通、李玮、欧亚、杨柏华、杜晓霞、谭金伟、李直、高德坤、杜天崇、宋汉卿、沈文桂、郭世贤、董静芬、王志林、萨溉东、卢坤缇、陈朝正、韩守正、郑谦、张秀英、吴国仪、陆南如、江泽均、李德纯、杨建图、孔令玲、蒋士观、魏长库、侯录海、张学笏、韩木兰、林振宗等三十五人联名上书刚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同志,请求恢复外交学院。邓小平同志11月4日亲自圈阅了这封信,并作出批示:“请(李)先念同志考虑。”根据邓小平同志批示的精神,1978年国务院第166号文件明确决定:“恢复外交学院”。

外交学院改革发展

1979年6月,外交部上报中央的《关于恢复外交学院的请示报告》中提出:“外交学院今后的方针、任务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周总理打好三个基本功(按:指“打好政治基本功,外语基本功,知识基本功”)的指示,培养又红又专的外事干部和国际问题的研究人才,学院承担培训在职干部、培养本科学生和研究生的任务。”

1979年6月,外交部成立了外交学院党委会和复校筹备组,着手复校的准备工作。

1980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恢复外交学院。4月4日,教育部正式通知外交部恢复外交学院。4月5日,学院在停办十年之后,再一次挂出了周总理亲笔题写的外交学院校牌。9月,外交学院招收了复校后的第一届本科学生,同时开办了外交部在职干部外语训练班。

外交学院校门

1981年3月31日,外交部党组在讨论外交部政治部《有关外交学院几个问题的意见》的会议上,对外交学院复校后的性质、任务和办学规模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1985年,外交学院复校后第一批本科生毕业并进入外交部工作。

由于外交学院复校后实行的本科五年、外交业务班两年的学制与其他高校不一致,本科要求五年内外语、业务双过关实际难以做到,外语与业务教学的矛盾不易解决等原因,经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从1985年起,将原五年制本科改为“四·二”学制,即外交学院本科实行“双学位”学制。

1981年11月3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关于审定学位授予单位的原则和办法》,外交学院经外交部审议并报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取得法学等五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4年1月13日,经报部审议并报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外交学院又取得特殊用途外语(英语、法语)专业等两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取得历史学国际关系史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198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从1985年起,外交学院成立了夜大学,设有三年制国际政治专科班和三年制外语(英语、法语)专科班。

1980年学院复校,根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1978年《关于高等学校恢复和提升教师职务问题的请示报告》的有关规定,从1980年5月开始进行第一次教师职称的评定工作。

1984年9月,学院创办了《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更名为《外交评论》。

外交学院(6张)

外交学院走向未来

自1985年起,本科毕业生绝大部分由外交部及所属单位录用。但从1990年起,毕业生开始双向选择,外交部扩大录用干部的渠道,每年从外交学院100名左右的毕业生中只能录用30人左右,给学院的毕业分配、办学规模乃至办学方向都带来了新的问题。

1991年4月4日,外交部党委在讨论外交学院《当前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时决定,外交部及部属单位每年通过考试,从外交学院择优录用毕业生约60人左右,其余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就业单位后由国家派遣。

1994年底,学院成立了学分制工作小组,1995年完成了学分制方案的起草工作,制定了《外交学院本科学分制条例》、《关于本科逐步实行学分制的若干说明》、《本科课程考核实施细则》、《选课实施细则》、《三套课程设置方案》等。

1995年学院建院四十周年之际,江泽民、李鹏、钱其琛、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学院题词。

温家宝题词

2000年底,学院制订了关于机构调整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学院将原有党政处级机构从14个精简为10个;教学、科研、教辅单位的系处级建制由10个精简为9个。处级党政领导职数从13正18副精简为12正14副;党政人员由原来的113人减少到87人,并开始实行岗位竞聘制度。同时,学院开始实行岗位津贴制度和课时费制度,推进分配制度的改革。

2002年5月,外交学院党委经外交部党委批准,作出扩大办学规模、开辟昌平新校园区的决定。

2003年7月,外交部任命吴建民同志担任外交学院院长,制定了外交学院改革发展的新思路。

2003年10月2日,外交部致函国家发改委,支持外交学院关于沙河教育区的立项并送上了立项申请报告。

2005年3月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了学院昌平新校区的建设项目。

2012年9月1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来到外交学院新校园,出席周恩来同志和陈毅同志铜像揭幕仪式。

2007年9月外交学院新校区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外交学院新校区位于北京昌平区沙河镇大学园区内,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占地28.8公顷(约433亩)。

2012年9月外交学院沙河校区建设如期完工并投入使用,首批本科两个年级入驻。

2013年9月研究生、二学位和本科生新生也入驻新校区。[1]

2014年1月3日,外交部、教育部共建外交学院签约仪式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根据《外交部、教育部共建外交学院协议》,两部将建立协调机制,在政策扶持、经费保障、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干部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学院的支持力度。[3]

2017年9月,入围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2]

外交学院办学规模

外交学院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4月,外交学院有职工40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170余人,教授和副教授占全院教师总数的66.0%,讲师占32.5%,北京市教学名师8人;聘请了几十位各国资深高级外交官和各相关学科著名专家任兼职教授,并长年聘有30多名相关专业的外国专家和教师;此外,学院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市级教学团队2个。[4]

北京市教学名师(8人):赵怀普、江国青、王春英、孙吉胜、熊志勇、衡孝军、朱立群、秦亚青

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负责人级别
外交外事翻译教学团队范守义国家级、北京市级
当代国际关系教学团队王帆北京市级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5]

外交学院院系概况

截至2014年4月,学院设立了外交与外事管理系、英语系、外语系、国际法系、国际经济学院、基础教学部、研究生部、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教育学院等9大教学单位和9个本科专业。[1]

  院系专业
  教学系部专业名称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外交学
英语系英语、翻译
外语系法语、日语、西班牙语
国际法系法学
国际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
基础教学部-
研究生部-
国际教育学院-
国际关系研究所-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3月外交学院官网)[1]

外交学院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4年4月,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北京市市级特色专业2个,全国首批涉外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北京市市级精品课程5门,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5]

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英语、外交学[5]

北京市市级特色专业(2个):英语、外交学[5]

全国首批涉外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国际法系[5]

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当代中国外交[5]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美欧关系研究[5]

北京市市级精品课程(5门):当代中国外交、近现代中国外交史、英语泛读、外交学概论、战后国际关系史[6]

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外交外事实验教学中心[7]

北京市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外交外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5]

教改成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信息,学院的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战后国际关系史”进行的“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改革获得北京市级教改立项;院级一类精品课程“英语精读”进行的“任务型精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北京市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推出“外交学院资料库”、“外交学院教学资源平台”,建立了外交学院网络多媒体数字化平台;《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外交口译》、《口译学习与实践》、《翻译的要素》等教材获得北京市级精品教材奖。在2010年教育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招标中,学院取得两个首席和一个次席。[5]

外交学院学科建设

外交学院新校区(7张)

截至2014年4月,学院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及3个专业学位授予权。[1]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政治学(自定)[2]

国家重点学科(2个):外交学、国际关系[1]

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政治学、英语语言文学[1]

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法学[1]

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1]

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法学、政治学[1]

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世界经济、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际法[1]

专业学位硕士点(3个):翻译(口译方向)、法语、日语[1]

外交学院合作交流

外交学院校领导参加活动的照片(5张)

截至2014年4月,外交学院同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乌克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埃及、古巴、墨西哥、蒙古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79所大学或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并每年选派部分优秀本科生及研究生到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荷兰、瑞士等国家的大学进行交流学习。举办了多期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东盟等地区国家中青年外交官培训班,受到有关国家领导人的好评。

此外,2013年1月和6月,外交学院分别与法属波利尼西亚大学和俄罗斯外交学院签署协议,将合作建立两所孔子学院。[1]

外交学院学术研究

外交学院科研平台

外交学院新校区景色(9张)

根据2015年3月外交学院科研处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一级学会2个,国家级研究中心2个,“nact中国”国家协调单位1个,北京市市级研究基地1个,其它研究中心11个。[8]

国家一级学会(2个):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中国国际法学会[8]

国家级研究中心(2个):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法国与法语国家研究中心[8]

“nact中国”国家协调单位(1个):亚洲研究所[8]

北京市市级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8]

其它研究中心(11个):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美国社会文化中心、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心、翻译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亚太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联合国研究中心、东方外交中心[8]

外交学院科研成果

成果概况

根据2015年3月外交学院科研处官网显示,学院2012年度科研成果统计总体情况:完成总数459项,其中论文308项,文章66项,综述4项,书评2项,译文8项,专著28项,教材13项,编著13项,译著11项,工具书1项,其他5项。[9]

(备注:该年度刊物级别的核定标准以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为依据)

获奖项目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学科青年项目:《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文化”的实证研究及理论阐释》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3年度项目:《国家层面外事口译对mti教学要求之调查》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北欧的法律文明:斯堪的纳维亚法系研究》

2013年度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与实践”征文三等奖:《新中国民间外交事业的历史使命》[10]

外交学院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外交评论

《外交评论》创办于1984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管,外交学院主办,双月刊;以“外交和国际关系”为特色,主要刊发有关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设“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国际经济语与国际法”、“书评”等栏目;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来源期刊。[11]

馆藏资源

外交学院图书馆

外交学院图书馆是在原人民大学外交系资料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以外交、国际关系为特色的馆藏体系,外交、国际关系专业文献收藏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特别是外交文件、条约汇编、专业学术著作等收藏较为齐备。如:全套的《申报》,1925年至今的《foreign affairs》,1860年至今的《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1500多册的《中国近代史料丛刊》,1947年至今的《treaty series of united nations》等。截至2014年4月,学院图书馆有藏书42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9万册,电子图书13万种。另有网络数据库7个,订有中文报刊944份,外文报刊74份。

图书馆附设有联合国托存图书馆和欧盟资料中心,定期获得联合国和欧盟出版物,包括正式出版物和各种会议文献,联合国和欧盟资料较为丰富。

外交学院学校领导

外交学院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院长秦亚青
党委书记[12]齐大愚
副院长、党委副书记郑启荣
副院长朱立群,江瑞平,徐赤宇,王帆
。截至2014年4月,外交学院有展览路校区和沙河校区;设立了9个教学单位,开办了9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400余人。[1-2]知名校友

戴秉国,王毅,厉声教,傅军,朱彤,张璐,张京,芮成钢,黄健翔

[提醒] 除特别声明外,该内容由( 高中生受益网)发布,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  我顶 
  • 点击
  • 收藏